“觀須彌·見芥子”石刻文化交流活動回顧|第2期“We Open”美學跨界創新公益沙龍 首頁|Home 活動&新聞|Events&News “觀須彌·見芥子”石刻文化交流活動回顧|第2期“We Open”美學跨界創新公益沙龍 2025-04-30 01 活动介绍 2025年4月27日,恰逢第28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下午2时30分在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重百大楼10楼至美生活馆策划推出“‘观须弥,见芥子’大足石刻文化交流活动暨第2期‘We Open’美学跨界创新公益沙龙”主题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艺术与文化的交流,更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平凡人物的故事交汇。 本次活动由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委统战部指导,九龙坡区新专联及会员单位黄淋艺术研究院、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十方艺术中心等多元主体共同举办。以《须弥园》大足石刻艺术摄影展为视觉载体,以《芥子山》图书创作分享为思想纽带,通过“世界文化遗产+文学创作+美学探讨+新媒体传播”实现跨界联动,进一步凝聚“以艺载道、以文兴产”的共识。 02 活动回顾 活动伊始,策展人牛琦玮简要介绍了大足石刻的创作背景:唐代北方动荡,佛教造像艺术中心变动,僧人信众随之南迁,部分经蜀道进入巴蜀地区。大足石刻最早于唐代开始开凿小型石窟,至宋代蓬勃发展,呈现出三教融合、佛教世俗化的特点。本次展览由摄影艺术家戴小兵采用大画幅摄影呈现大足石刻,精选宝顶山、北山等五山的代表性作品,其清晰度高、解析力强、镜头畸变小,能展现更多细节,呈现石刻微观结构。这一系列展览名为《须弥园》和《芥子山》,展现了石刻与守护人的层层交汇,强调了石刻的保留离不开世世代代守护人的不懈努力。 策展人牛琦玮 随后,在摄影艺术家戴小兵的带领下,观众参观了《须弥园》展览。戴小兵几乎走遍了所有75处石窟,并将它们拍摄下来。为了突出石窟内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戴小兵在拍摄时运用了独特的光影技巧,将石窟的面部神情细节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又让石窟内的背景呈现出一种深邃神秘的氛围。此次展览从200多幅照片中精选出50幅进行呈现。 观众认真倾听讲解 艺术家戴小兵向观众讲解作品 艺术家戴小兵使用大画幅摄影技术,以超越肉眼的视觉解析力,精准捕捉大足石刻的雕刻精髓。通过镜头与胶片平面的多方位移,不仅能主动修正透视变形,更能精确控制焦平面和虚化效果。他的拍摄视角独特,比如菩萨低眉的垂眸凝视,最大程度还原了雕像的佛教艺术神韵,其作品有助于更好地传播大足石刻文化。 03 交流研讨 图书分享会上,主持人曾途提出要营造让众人身心合一的场合,其逻辑源于中国传统思想。“须弥”可具象为冈仁波齐、昆仑山等,“芥子”象征具有生命力的微小种子,在佛教隐喻里代表“自己”。“观须弥”是内观,“见芥子”则意味着众生相互看见,人与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能汇聚成须弥山——本次会议就如同一个小须弥园。本次活动以书籍交流为主题,涉及中国三教合一传统以及个人与传统的关系,结合“芥子与须弥”的主题,探讨大家在各自专业领域能做的事,了解大家对相关主题的认知,进而展开专题讨论。 曾途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 十方艺术中心创始人 学术支持 为何会想到创作这本书?作者给出了答案。 “我深受大足石刻保护背后民间朴实信念的触动,从初次接触到深入了解大足石刻,我走遍五山,将石刻视为艺术品进行研究。在拍摄石刻的同时,我也记录下了石刻守护人的身影,以此表达我对守护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精神的敬佩,并希望历史能够记住这些普通人的贡献。” 戴小兵 摄影艺术家 图片作者 “此次撰写关于大足石刻守护人的书籍,将书命名为《芥子山》,其概念源于佛教文化中的“芥子须弥”。大足石刻融合了儒释道及民间信仰,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展现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众多守护人用心守护着石刻,这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守护精神极具冲击力,也是吸引我参与书籍创作的重要原因。我的写作将采用人物小传和小说的形式,从众多守护者中选出13人,以类似《儒林外史》的笔法,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并结合田野调查的资料,展现出“芥子与须弥”的碰撞,突出人民守护的精神。这不仅是对守护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致敬,也是希望通过书籍记录下普通人物的伟大故事。” 郑昊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社会学博士 文字作者 在两位作者答疑后,现场氛围愈发热烈。围绕书籍相关内容和呈现形式,一场别生面的圆桌讨论就此展开。参会者们各抒己见,思维火花激烈碰撞,而此次探讨的核心紧紧围绕着“芥子园”的起源与意义,并不断延伸至对文化及创作的深度思考。 陈香君 视频记录 重庆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硕士研究生 黄淋 黄淋艺术研究院院长 九龙坡区新专联副会长 饶卉 海外推广 仟雨集书店主理人 韩路荣 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会长 九龙坡区新专联副会长 张勇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历史学博士 盛天泓 艺术家 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大师生 黄河 桥梁摄影师 重庆黄河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 杜映萱 组织统筹 妙高空间主理人 九龙坡区新专联副会长 秦琥 重庆出版集团社科分社社长 胡靳一 装帧设计 LD创作总监 在虚拟世界不断扩张的当下,似乎存在一种潜在的危机,仿佛虚拟世界终有一天会走向毁灭。有人选择“收了芥子园,把须弥放入其中”,这里的“芥子园”最初象征一座充满生机的花园,它从一个宏大虚拟的概念,逐渐具象化为一座真实可感的花园,并以画作的形式呈现。这一系列的演变蕴含着以小见大、容纳诸多的哲学意味。 就像眼前的这本关于大足石刻的书籍,其创作历程恰似“芥子园”的演变,绝非一蹴而就。大足石刻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每一处雕刻、每一位守护人背后都有着数不清的故事。要将这些内容以书籍的形式完美呈现,需要作者们深入实地,历经无数次的走访、拍摄与记录,更需要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沉淀、打磨。 宣扬守护人精神也是出版图书的重要目的之一。大足石刻的守护人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岗位,无惧风雨、不计回报,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书籍,他们的故事得以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份坚守与奉献,从而激励更多人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 04 活动总结 在这场“观须弥·见芥子”石刻文化交流活动中,大足石刻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历史遗迹,而是转化为一座桥梁,连接古今,沟通艺术、文化与生活。从策展人对创作背景的详细讲解,到艺术家带领众人领略摄影展的独特魅力,再到作者分享书籍创作的心路历程及热烈的交流研讨,每一个环节都彰显了大众对大足石刻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使命感。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传播提供了一个生动范例。每一处文化遗产背后都有着无数平凡人的默默坚守,这些坚守汇聚起来,便形成了传承民族文化的强大力量,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不仅让“以艺载道、以文兴产”的理念得以落地生根,也助力中国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05 展览信息 开幕时间:2025年3月29日15:00 展览时间:2025年3月29日至6月29日 展览地点:渝中区解放碑重百大楼10楼至美生活馆 艺术家:戴小兵 策展人:牛琦玮 学术顾问:戴伶、曾途、刘宏毅、郑昊、曹颖 组织统筹:杨薇、高才、李文勇 执行策展:段海龙、杜映萱 策展助理:紫薇、刘畅、任婧洁、白玛康卓、何江涵 平面设计:刘春利 指导单位: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宣传部、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市摄影家协会 主办单位:解放碑重百大楼、十方艺术中心、大足妙高空间 支持单位: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规划学术委员会、Phase One深港影像艺术中心、印宝(成都)数码印刷有限公司、重庆非白OR BLACK、柒拾玖79 承办单位:大足区季家镇人民政府、九龙坡区摄影家协会、映画鱼艺术影像 重百大楼(民权路店) 往期精彩: “观须弥·见芥子”石刻文化交流活动|第2期“We Open”美学跨界创新公益沙龙 展览回顾|须弥园——大足石刻艺术摄影展 戴小兵个展 展览预告|“须弥园——大足石刻艺术摄影展”将于渝中区解放碑开幕 《须弥园》姊妹展——《芥子山》: 阿根廷首展回顾|芥子山——中国大足石刻国际文化交流摄影艺术展 国际展览|“芥子山——中国大足石刻文化国际交流摄影艺术展”将于阿根廷开幕 2013-2023, 十方十年有你相伴 (感謝藝術家伍星星捐贈剪紙作品) 官網 : chongqingdac.org 郵箱 : info@chongqingdac.org 微信 : CNCQDAC Instagram:dimensionsartcenter Facebook : 重慶市十方藝術中心 地址:重慶市九龍坡區黃桷坪官家林190號 Website: chongqingdac.org Email: info@chongqingdac.org Wechat: CNCQDAC Instagram:dimensionsartcenter Facebook: Chongqing Dimensions Art Centre & Chongqing Artists In Residency Address: Huangjueping GuanJiaLin 190, Jiulongpo, Chongqing, CN. 上一页 文章 “觀須彌·見芥子”石刻文化交流活動|第2期“We Open”美學跨界創新公益沙龍 下一页 文章 十方展覽|《蹺蹺板 Seesaw》Archie Nash(英國)個人駐留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