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網站|Historical Website:
十方創研|我們來啦:因果相依,木下木上。
①
总述
疫情间,不得不在宅在家,远离喧嚣,放慢脚步的我们,慢慢的静了心。细数过去,故人老友,经年后,各奔东西,却没断了联系。
数着,数着,就出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 寻找净土的人。
我们是谁?
我们是一群对生活充满向往的人,在教育,艺术,亲耕等领域努力前行的人,用真挚的心去寻找意义的人,是想活的更明白,更自由的人。
在一个实验性的领域,我们相互支持,相互指引,一路前行。
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要用亲耕与艺术创建一个乐园 —— 木下木上。在这里,我们想通过生态亲耕的方式,学习和了解自然,寻找最本真的自己,回归自然。
我们试图通过艺术-没有界限的话语,来探讨人和社会,人与自然。艺术源于生活,我们去感受,去创造,然后又将艺术又融入生活,让其在生活中延伸。
我们要去哪?
更高,更远,更深的那里。
自然引导着我们,向前,去一个自然与人合一的新文明社会;向后,我们的足迹会变成新的道路,让更多的人行走,让社会发展的步伐踩在土地上,自然的土地,文化的土地。
一步,一步……我们开始这旅途,也开始这场修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双儿篇】
我们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住、食、安全的环境。同时也在想:飞到山里去,当然,不太现实。
每天都在想找点事做,家中的里里外外都已经整理很多次了,连植物的叶片都没有放过。还能做点啥?除了阻止不自觉的走到冰箱前的我。
透过窗户:是广场,矗立的墙,对面的窗户,砖红色的屋顶,被切割后的一片天空。还有鸟,在空旷的广场上悠闲的散步,在天空中自由的盘旋。对比一下,我才是关在笼子里的那一个。
没有山川,没有河流,有的是我面对着水泥墙壁和电脑屏幕。
或许,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时刻。面对未知事物的危险,我们是焦虑的,害怕的。但也正是这样的危机,我们才会去再观察周围环境。
也是此刻的暂停,或是放缓,以及恶劣的外在条件,我们才能够慢慢的正视自己,我们才会思考,人和自然的正确关系。
天空的颜色,云的形状,植物大小,鸟的叫声等一切从早到晚,从昨天到今天再到明天都那么的不一样……
【经教幻】篇
四十不惑。
真的不惑吗?
似乎有些问题从疫情爆发才真正开始思考,一开始是关于家、亲密关系;紧接着是人与人的,活着的、死后的或者活着的与死了的关系,死也许我们不能去想象,又限制在活着的关系上思考;为谁而活?怎么活?在哪活?干活儿?以什么过活?仅仅是活?自己活?然后就到了人和土地、人与动植物、生态环境的关系;再后来又是食品安全、环境危机以及人类文明的社会与精神危机和人类集体文化重建……
我是一个学艺术的,从事过所谓的艺术教育二十年的人,我要通过什么方式去接近这些目前看起来和艺术毫不相关的思考?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什么是核心呢?于是开始去尝试了解那些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关注的事情。
首先是关于生存的问题,到如今四年没有工作的我是因为找不到要去工作的理由和意义,在十方艺术中心修了一个方形的空间,名为音乐工作室,实则是个闭关修行的静地。试图在音乐上找到出口的想法落空了。那一段试图去维系了七年的婚姻也在这几年间的自我反省后告了一个段落。
再者我要如何才能最小程度依赖社会结构功能的生存下去呢?是不是得回到工业革命对世界造成影响之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回到土地上,靠天地生存?于是有了去种地的想法。那这样一来上半辈子所学已无用武之地?下半辈子赖以生存的技能还是空白?能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呢?
那就去探索和实践吧!已然四十,惑与不惑最终也要归于尘土,但愿能在归于尘土的过程中解惑吧!
【松松】篇
从小就是个农民的我,生活在贵州的山区,过着不能“自给”的生活,对“农民”有了误解,一心想走出去,后来到外面去磨砺一遭,反而对农民有了特别不一样感受,现在我更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农民”。
在20岁之前,因为贫困而努力学习,一心想走出农村,机缘巧合成为了艺术生,师从“熊”的门下,又鬼使神差的以贵州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那年,我终于如愿以偿的走出了我的家乡“凉都 —— 六盘水”,来到重庆上大学,继续生活和奋斗。
贫穷让我只顾努力挣钱,提高生活水平,在进入大学之后立马投身进入了高考美术培训行业,一干就是八年,随后在教学工作上确实也有不少进步和收获,并自以为混得不错,牛逼轰轰。但不断的重复性工作让我开始感到厌倦和困惑。为什么上学、学来干嘛?我能干嘛?要干嘛?
带着这些思考,2016年冬天,和“熊”一起来到了“十方艺术中心”,四年弹指一挥间,他从我的老师逐渐变成了我的朋友,一起经历迷茫,分享喜悦。这时我认识了一个焕然一新的“熊”。我们似乎是在同一条“道”上追寻着我们的理想人生。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原来挣钱并不是我人生的全部。
2020年春,新冠病毒突袭;这改变了很多的人和事,不少人开始思考一系列原来不曾思考过的问题:地球伦理、生态问题、饮食健康等等以及从根本上来说造成这些问题的教育问题。我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关注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此刻,我曾经“农民”的身份再一次被唤醒。于是我开始了解生态农业、自然农法……想通过本能经验的思考和传递,把机器式“培训”变成让人豁然开朗的教育。
【其玲】篇
在家里的西瓜地玩耍,稻田里寻鹌鹑蛋,小树林中窥探雏鸟,搜寻味道独特的野果(每年总是准时硕果累累)—— 这是记忆中的快乐童年。
今年初春,由于疫情原因,呆在农村,再次回到了简单快乐的时期,陪父母到山上干农活,吃自家种的蔬果,放养的家禽,又重新尝到食物本身的味道。回到重庆之后,天天怀念乡村自给自足的生活,也怀恋保留它本身味道的食物 —— 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它们通过一系列的自然考验去保持自身的生命力。
超市里批量生产的蔬菜与肉类,在完全安逸的环境下快速成长,味道愈趋同一。
我开始思考,怎么才能吃到记忆中的那个味道,应该需要有那样一片净土,才能还原记忆中的那片乐园。
③
没 有 你 们 就 没 有 这 场 启 程
经过四个月的筹划,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在此期间得到了众多好友的帮助,也获得了很多从未谋面的前辈们的指引,感激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相遇,期望未来一同继续前行:
谋面与未曾谋面
十方艺术中心:所有小伙伴
合初人:朱艺、耕久
愈园计划:靳立鹏
山水乡愁自然中心:李光敏、李超、袁佑华
小毛驴农场:石嫣
朴自然:华子
还要谢谢这些书
《一根稻草的革命》 福冈正信(Fukuoka Masanobu)著
《永续农业概论》比尔·莫利森(Bill Mollison)著
《四千年农夫》 富兰克林·H.金 (F.H.King)著, 程存旺、石嫣(译)
《生态艺术》 靳立鹏 著
特别感谢你
宋秀云、贺浩然
☟
郵箱 : info@chongqingdac.org
微信 : CNCQDAC
Facebook : 重慶市十方藝術中心
地址:重慶市九龍坡區黃桷坪官家林190號
Website: chongqingdac.org
Email: info@chongqingdac.org
Wechat: CNCQDAC
Facebook: Chongqing Dimensions Art Centre & Chongqing Artists In Residency
Address: Huangjueping GuanJiaLin 190, Jiulongpo, Chongqing,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