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Chen Lin(中國|CN)

十方特邀駐留學者|DAC Invited Resident Scholar
駐留週期|Residence Period:
2020.8.17 - 2020.9.4

藝術家簡介|CV of the Artist:

特邀駐留學者-陳琳,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島研究院國際萊布尼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師承歐洲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名譽院士艾利卡·費捨爾-李希特教授/Prof. Dr. Dr. h. c. Erika Fischer-Lichte。

陳琳在深入學習研究美學理論和跨文化藝術理論的同時,一直關注藝術的落地應用研究、公共藝術與社區共治、個體藝術賦權、群體藝術療癒和社區的藝術治理等交叉學科問題。曾於2018年擔任首屆國際(萊蕪)工廠戲劇節學術學術委員會專家組成員,2013年受德國科學研究基金DFG資助,在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的文化研究中心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學習和考察,2009年至2010年曾與德國柏林社工合作,以戲劇為媒介促進移民、難民融入德國社會。

相關學術文章和劇評發表:

New Theatre Quarterly,Volume 35, Issue 3, August 2019,pp.221-237,Lin Chen, Wounds of the Past: the Chuanju Performance of Qingtan (Sighing), A&HCI二區。本文研究藝術對時代創傷的表達和療癒,從個體賦權和群體療癒的角度探索藝術的功用。

《表演異托邦:當代中國劇場實踐對城市公共空間感的拓展和建構》,當代文壇,2019年04期,核心期刊。本文探討表演性藝術對於城市空間感的拓展和建構。

The Interpretation and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Verfremdungseffekt on the Modern Xiqu Stage – with the Yueju Performance Good Person of Jiangnan as an Example,Critical Stages/Scènes Critiques,2018 年 12 ⽉,第18 期,本文分析如何通過布萊希特建構的「陌生化」方法實現戲劇介入社會現實的功用。

《難民危機時代,讓⼈疼痛的⾝體藝術》,載於上海戲劇學院《E 演學刊》,2016 年第 04 期,本文也是探討藝術對於時代創傷的表達,屬於藝術功用研究。

《德國的那些「難友」,他們還好嗎?——我在德國和社⼯們⼀起做難民戲劇⼯作坊的經歷》,載於《南風窗》,2015年第20期。本文是對申請人在德國參與社工工作,以藝術方法介入社會治理的回顧和總結。

《⼥⼯劇社的藝術賦權與公共空間》,載於《南風窗》,2014 年第 10 期,本文探討藝術作為賦權方法對特定群體的培力可能。

本次駐留研究課題|Resident Research Project:

《藝術公益機構作為能動主體參與社會多元協同共治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

本課題以社會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理論為理論基礎,以全國範圍內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公益機構十方藝術中心為典型案例,通過闡釋該中心之社會美育和藝術行動的基礎理念、團隊發展模式、專業管理方法、與外部現場的生態互動機制等其作為能動主體的各個面向,以深入研究藝術類公益機構參與社會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實踐可能,對多元協同共治理論進行批判性反思和理論創新,進而為社會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前景提供一個藝術類公益機構作為能動主體的有益範例。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體兩面,相互依存的。對於地方治理來講,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共治模式將是今後實現「善治」的趨勢所在。而作為非盈利性的第三方藝術機構,對中國社會文化生態的構建和社會美育機能的培養和發展,也擔負著重要的協同共治責任。

本項目將聚焦全國範圍內而言的特殊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以藝術行動和社會美育為基礎理念的,公益性社會機構重慶十方藝術中心,研究該中心的專業管理辦法、團隊發展模式、專業學術藝術理念、與外部現場的生態互動機制等作為協同多元共治的各個面向,希冀能為社會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前景提供一個以藝術類公益機構為能動主體的有益範例。

2020年初的一場疫情和疫情期間的我們社會各部門、行業、地域中具體的組織機構和活生生的居民的動態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對重大公共危機需要提高三種免疫力。一是醫療-身體的免疫力;二是家庭-社區群體精神共同體的互助免疫力;三是社會-文化的療癒免疫力。重慶十方藝術中心經過七年多的努力,與各級政府組織、數個城市的高校學者、藝術人士、文化人士、商業機構、聯合國組織和海外藝術家等多元主體等協同合作,在後兩個免疫方面成績斐然,很好的發揮了主體能動性,以藝術和文化回饋社會,非常值得我們研究,期待能為藝術類公益機構參與多元協同共治提供一個思路和參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