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I 百姓臉龐與歷史過往:滬漢社區百姓主題攝影展

点击图片 前情回顾

点此导航前往观展地点:沪汉社区居委会

请您佩戴口罩,安全出行。

 

    开 幕 仪 式

2022年01月29日,上午08:00,距离《异乡故乡·家和沪汉》沪汉社区百姓主题摄影展开幕仅剩1.5个小时。早早便来准备开幕工作的展览筹备人员,望着满天飘落的冬雨发愁:马上开幕式了,但恰恰天公不作美,落雨又阴冷的天气,实在跟这场充满温情故事的展览背道而驰,大家都显得有些紧张和遗憾:这场由三十多个工作人员和一百余位社区百姓,历时近一个月,没日没夜辛劳共创的展览,难道最后“败在”如此关键的成果展示环节?

雨中的开幕现场座椅  也无奈的披上雨衣

……观展宾客和社区百姓陆续进场,时间一点点走着,时针慢慢接近开幕正点09:30,大家的心情也低落到极点,就在这时,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冬雨被暖阳所替代,太阳就这样突然明晃晃的挂在天上。

开幕主持人 杨展

开幕式主持人、沪汉社区社区规划师杨展,借着所有人重新回温的热乎劲儿登台,正点启动了展览开幕仪式。

到访观展的宾客、沪汉百姓

到场的领导与嘉宾有:重庆市大渡口区人大副主任,周进源先生;大渡口区政协副主席、民建大渡口区委主委,王秀琼女士;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先生;重庆史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任,戴伶女士;原大渡口区政协副主席、现大渡口区摄影家协会主席,刘松勇先生;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城规处副处长,刘晶晶女士;重庆工业博物馆副馆长,官咏琴女士;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宏毅先生;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教授,杜春兰女士;大渡口区民政局局长,潘红林先生;大渡口区文化旅和游委发展委员会副主任,范永利女士;大渡口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田野先生;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冯勇先生;重庆市九十五中学校校长,杨毅先生;中国建设银行大渡口区支行行长,陈熙女士;大渡口区博物馆馆长、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国洪先生;

今天展览的东道主: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娟女士;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办事处主任,黄波先生;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人大工委主任, 钟灿先生;此外,重庆市规划事务中心、中共大渡口区委办公室、中共大渡口区委宣传部、新山村街道等单位的领导也出席了本场活动。

据杨展先生介绍,《异乡故乡·家和沪汉:沪汉社区百姓摄影展》是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倡议发起的重庆市“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场景营城行动之社区规划艺术节“渝快拍·社影展”系列活动之一。本摄影展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倡议下,由沪汉社区居委会和社区规划师发起,联合重庆十方艺术中心及重庆家和万事文创中心共同组织摄影创作者,以社区百姓居民为创作对象和共建方,通过“异乡故乡·家和沪汉”主题摄影作品来展现社区居民群众的家国情怀,以及作为重钢人的情感与记忆。

本次活动充分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将社区多方利益相关者聚集起来,共同探索“社区营造”的新路径,践行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理念。活动筹备期间,市、区、街道各级部门大力支持;社会组织、热心企业积极献策出力;社区居民热情响应,最终才能呈现这一场精彩的展出。

艺术家代表 戴小兵

开幕式上,艺术家代表,戴小兵先生代表整个创作团队发言,他讲到:

真的感叹机缘巧合,当我被张九禾女士邀请参与此项目时,我简直又意外又激动,因为这里正是我家五代人出生和生活的地方,虽然我的现居住地离开了大渡口,可我的根永远在这里!这样的渊源让我天然的对这里的百姓共情,才得以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创作了这些温暖的作品。这只是一个开始,而更不是一个结束,艺术要真正的进入到社会的微单位“社区”真正的与每个百姓发生关系。我想,我们这次实践是有创新性、先行性的一次尝试,我们为此骄傲,但同样在艺术与社区治理议题的实践上,任重而道远。

共创居民代表  韩光耀

沪汉社区居民、本次摄影展共创代表,韩光耀女士讲到:

我很荣幸,作为代表,参与了这次摄影展的“金银故事”板块,金银故事的意思是金婚银婚的家庭故事。但实际上,我和我的老伴儿已经是携手走过60年的钻石婚,我深深爱着我的老伴儿和我的小家,在这60多年的生活里,我们一起经历了我们国家很多的大事情,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能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我感到无比的踏实和幸福,所以,我也深爱着我的国家这个“大家”。在我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家和万事兴的牌匾,我想,这就是这次展览想要表达的!

家和万事文创中心负责人  张智

本项目的联合承办方家和万事文创中心负责人张智先生讲到:

因为机缘,我们在十方艺术中心的邀请下,与社区等多方一起合作,承办了这场以“家和”为主题的摄影展,因为我们正在筹建一个名为“家和万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家和万事文创中心是黑马婚纱摄影,在新时代下对于公司发展走向的思考后,所作出的战略性布局。我们意识到,当下中国软实力越来越强,当下的中国人也更骄傲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婚纱摄影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百姓定义幸福的主要留念方式,在目前看来,越来越难以形成文化共鸣。家和万事文创中心正是要解决,在中国的本土文化下,婚姻、家庭、幸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就像这次摄影展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是实实在在基于我们真实的社区情况和百姓故事所创作的影像,很好的回应了中国的家和观念。

十方艺术中心创始人  曾途

本项目的艺术总监、十方艺术中心创始人,曾途先生讲到:

中国“家和”理念的复归,昭示着我们的状态从上个时代以重庆钢铁厂为代表的“大生产”转化为当下时代的“微生活”,在社区营造的项目中,我们常常定义类似沪汉这样的社区定义为老旧社区,但本质上,社区不会“老旧”,因为社区的百姓每天都是鲜活的,只是,我们需要不断的追寻和塑造新时代下的社区共同体意义。

新山村街道党工委书记  周娟

本项目所在地的东道主、新山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娟女士讲到:

在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的关心下,为我们沪汉社区聘来了社区规划师杨展先生,在区委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委、区规划自然局和区城市管理局的指导支持下,并与街道、社区及居民朋友们一道为社区的规划、改造、设计、建设出谋划策、出智出力。今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居民群众的期盼下,我们迎来了沪汉社区“幸福花生里”打造示范段——“异乡故乡.家和沪汉”百姓主题迎新春摄影展,为“家和沪汉”的建设添砖加瓦,为居民生活增加了色彩。

最后,周娟女士宣布:展览正式开幕,到场嘉宾、百姓、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引 导 观 展

十方艺术中心 项目策划  张九禾

在张九禾女士的带领下,现场进入“引导观展”环节。

《钢铁故事·终身服务》

作品与社区室外空间巧妙的融合,大尺寸摄影作品将原本身边的沪汉人和他们的故事艺术化呈现,熟悉又新奇的视觉感受,引人入胜。

作品创作者戴小兵与钟桂英一家 讲述创作故事

创作者戴小兵先生与共创居民,一起讲着作品背后的故事,在场观众有时被故事逗的拍手大笑,有时竖起敬畏的大拇指。

观展嘉宾与共创拍摄的沪汉百姓亲切互动

由200多位居民、8个家庭共同参与拍摄的摄影作品“上墙”,不仅有《见字如面》《幸福决定时》等展现六十年代沪汉社区百姓在时代背景下的微观情感和感情故事,《终身服务》《齿轮永动》等展现重钢退休职工从个人层面对于已逝钢铁时代的情感追溯,《积沙成塔》《父亲与我》等显现沪汉社区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向上的生态状况,还有《沪汉百姓群像》等呈现沪汉社区百姓在共同生活空间、共同社区价值下的共同体面貌。

家和故事 观展现场

一个个作品呈现在眼前,一段段故事渐渐展开,一个个沪汉人的形象感人至深。 太阳照耀过开幕式后,又悄悄隐去,她肯定是因为展览中呈现的故事,已足够温暖。

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先生

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先生,对本次活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到:这是今年春节最好的过节礼物!过年、拜年,一年一度;但这个“礼物”很不一般:

从内容上来说,影像展体现的是家国情怀:历史与现实、异乡与故乡;展现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和沪汉;体现了人民高质量生活的雏形:人民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从形式上来讲,践行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理念;采用了用影像凝聚人心、用美好引导社会的社区治理新方式;

这场展览可以作为社区治理新模式,在全市推广。

作 品 介 绍

《金银故事·我们结婚了》

创作者:风信、李建隆

共创居民:陶成美一家、社区工作人员

摄影故事:

1959年,14岁的我,通过社会招工的方式,进入綦江达通川煤十二处做杂工。后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我的老伴儿倪松柏,当时他是重庆钢铁厂小车队的司机。1967年我们“结婚”,那时结婚不像现在,其实跟每个平凡的日子没有区别:叫了几个朋友,一起在他的工人宿舍,拉手风琴、唱歌聊天,这婚事就算成了,可直到1975年,我们才结束分居两地的日子,搬到一起生活。那时条件不好,我们几乎一贫如洗,对于爱情和婚姻,唯一的见证就是长达55年的相互陪伴。我的老伴儿本份内向,但我还是位喜欢浪漫的女性,这次展览让我们弥补了一个遗憾,我与老伴回到当时的年代情景,穿上向往已久的婚纱礼服,现在社区的工作人员扮演当年见证我们婚姻的朋友,我很感动。

《金银故事·我们结婚啦》现场展示效果

《金银故事·见字如面》

创作者:风信、李建隆

共创居民:胡廷铭一家

摄影故事:

1969年,我在壁山做下乡知青,认识了我的老伴儿。他是1967年通过社会招工的方式,进入重庆钢铁公司第五钢铁厂热处理车间,每年都是先进工作者的他,在九十年代初期,作为劳模,成为厂里第一批坐过飞机的人。我们1971年结婚,当时我还在壁山县河边镇卫生院做妇产科医生,直到1990年,我才在重钢照顾优秀工人眷属的政策下,调动进入重钢工会工作。在长达20年的两地分居的生活中,每年只有十几天的探亲假让我们有机会相聚,但我老伴儿每次回来都尽可能的帮我做家务,喊我多休息,那时我女儿叫她的爸爸“洗衣机”。我们也从未间断的通信,互诉工作生活中的心情和趣事,那时的生活,是被近1200封家书搭建起来的。

胡廷铭一家在作品前留影

《金银故事·决定幸福时》

创作者:风信、李建隆

共创居民:韩光耀一家

摄影故事:

那是1961年,是我与他“友谊”建立的第五年。他约我在大渡口区跃进村到渝钢村的山坡上,我开心极了,穿着漂亮的衣服去见他。一眼望去,刚从大渡口人民公社收工的他,满脸疲惫。还未等我关心,他便气馁的开口与我说:光耀,自从我的父亲病故后,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母亲没有工作,姐姐家的孩子太多,思来想去,除了这些负担,我什么都给不了你,我不想耽误你。说罢,他垂下头,不看我。我先是一愣,心想,这人真的“好老实”,随即“贸然”又“肯定”的回复到:不,从今天开始,我决定,把我的一生给你,做你生活中永远的伴侣。说完后,我在红苕地哭了一个小时。要知道,就是在这一片红苕地里的几句话,决定了我们这60多年的人生。

韩光耀一家与《金银故事·幸福决定时》

《钢铁故事·终身服务》

创作者:戴小兵

共创居民:周肇华一家

摄影故事:

我的出生地在江津,原是农村户口。1968年,因为家中兄长在西藏当兵英勇牺牲成为烈士,我作为烈士家属便被国家抚恤照顾安置到重庆钢铁公司小南海白云石矿,后期担任行政办公室秘书一职,直到2003年退休,一晃就是三十多年。我自年轻时起,就患有脊柱炎,周围的工友都喜欢叫我周弯背,来到重钢的第一份工作是道路检修员,正是这时我与从我所检修的道路上驶过的开运矿车的老伴儿相遇相知,她开车,我修路,从那时就为她服务,到现在,服务了一辈子,至今结婚已48年,一辈子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来了。要说有什么记忆深刻或者遗憾的事情,当属1987年的时候,重庆钢铁公司第四钢铁厂改组成为重庆东源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6年发行股票时,我们怎么就没认知、没觉悟、没购买呢?

《钢铁故事·岁月流砂》

创作者:戴小兵

共创居民:钟桂英一家

摄影故事:

我的父亲钟彰林,在抗日战争时期从浙江随汉阳铁厂搬迁到这里,1955年生下了我,16岁时,国家有一个“子女顶替就业制度(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国)”,我顶替父亲,进入重钢集团矿业公司大宝坡矿开始做学徒,成为地道的“钢二代”。现在想来真是不容易,可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是“苦”。你想,16岁的女孩,手有多么细嫩,可那时,做完“沟见底,轴见光,设备见本色”的清洁工作后,满手机油,却只能用砂子摩擦着“洗手”,可这也阻挡不了我“妖艳儿”,那时,我会用印着大花的床单做衣服,会搭着开向菜园坝的货车去烫头发,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外面自由世界的人”。但我们厂里也不差,虽然日子简陋,点着纸蚊香在坝子里歇凉过夏,但各家各户互帮互助的日子真的很欢心。逝去的日子,总是最珍贵的,可无论如何不甘,它也只会像流砂,怎么抓也抓不住。

钟桂英一家在作品前留影

《钢铁故事·齿轮永动》

创作者:戴小兵

共创居民:肖代惠一家

摄影故事:

我的老伴儿出生于江津,1954年时,16岁的他考进綦江地质队;1958年綦江地质队和重庆地质队合并。1959年他进入重钢机修厂工作;1962年在青海野战军164团参军,后由于身体问题退伍;1963年,退伍回来于重钢机修厂电修车间工作;1989年于劳动服务公司以工代干;1995年于重钢物料总厂正式退休。我与我的老伴儿是在1964年回家路上认识的,我是1958年9月5日进入重钢的,刚好错过当年3月毛主席来视察重钢。当时我是通过重钢技工学校招工进入重钢,参与完成了1070万吨钢的指标任务,车工工作16年后,我调到重钢质检处又干了18年,1995年正式退休。在重庆的这六十多年,没做过什么大事,但还是本份努力,直到现在,我们跟孙儿讲的最多的就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刻苦钻研,自己搞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给组织添乱。

肖代惠一家在作品前留影

《生态故事·环保·积沙成塔》

创作者:风信、李建隆

共创居民:周德书

摄影故事:

沪汉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周德书阿姨,身体力行的为我们讲述了:积沙成塔,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故事。从2019年11月开始,在她负责的16处垃圾分类点,她共计:工作3285个小时,弯腰16425次,走过4106250步,完成:28744个塑料瓶、32850个易拉罐、8216m²硬纸壳、4106m²泡沫箱的分类工作。

《生态故事·孝善·父亲与我》

创作者:戴小兵

共创居民:刁绍银一家

摄影故事:

我的父亲刁绍银,出生于1925年,虽然已是97岁的高龄,但直到今日,他仍能清晰又激动的讲述过往岁月。1950年入伍,51年准备入朝参战,到达鸭绿江后,接到命令返回西南剿匪。至此,父亲便扎根在了重庆。1956年,父亲在重钢经济警察队,后担任重钢护厂队指导员,直至1989年退休。他是一名六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他工作的一生中,正直和担当这两个词语,份量尤其重。我的生母1970去世,继母2014年也走了,2017年之前,我的父亲身体硬朗,自己独立的过着晚年平淡的生活,后因中风,身体大不如前。这些年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一直守护在他的身旁,就像他曾经和他的同伴一起也用自己微弱但不可或缺的力量,守护着我们的国家、守护着重钢。

《家和故事·沪汉百姓群像》

创作者:戴小兵

共创居民:沪汉百姓

摄影故事:

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原:沪汉村)成立于2002年,面积约0.6平方公里,常住居民2150户6180人。社区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在册党员215人。社区共有专职工作人员9人。社区居民人口年龄结构老化,60岁以上老人占比为28%。从每个沪汉人的脸上,我们看到童真,也感叹岁月。当我们一起整体在这亮相时,我们知道,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对它有着深深的情感,而这家,是每个你、我、TA共同组成、共同守护、共同经营的。从小家到大家,从个人到集体,沪汉社区的历史和当下都在讲述“家和”的故事。

展 览 基 本 信 息

活动主题:

异乡故乡·家和沪汉:沪汉社区百姓主题摄影展——重庆市“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场景营城行动之社区规划艺术节“渝快拍·社影展”系列活动

开幕时间:2022.01.29,09:30

地点: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居委会

项目发起:王迪、杨展

作品创作:戴小兵、风信、李建隆

共创居民:肖代惠一家、钟桂英一家、周肇华一家、胡廷铭一家、陶成美一家、韩光耀一家、刁绍银一家、周德书

服装化妆:卡卡、明明

作品后期:张伟

艺术总监:曾途

资源统筹:杜映萱、张智

策划组织:张九禾

执行统筹:蒲燕、蔣玲

助理协同:何静、张奡楠、王燕芬、周顺发、王冠英

展览落地:段海龙

视觉设计:赵子杰、王燕芬

开展记录:李长安、聂宸

宣传发布:傅瑞

倡议方: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指导单位:

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办公室

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宣传部

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主办单位:

重庆市规划事务中心

重庆市大渡口区城市管理局

重庆市大渡口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重庆市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办事处

承办单位:

重庆市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

重庆十方艺术中心

重庆黑马婚纱摄影

重庆家和万事文创中心(筹)

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

协办单位:

重庆映画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四川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工作室

重庆工业博物馆

媒体支持:

重庆日报

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

特别感谢:布衣生、朱新敏、杨树平、傅泉宁

注:本文图片相关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郵箱 : info@chongqingdac.org
微信 : CNCQDAC
Facebook : 重慶市十方藝術中心
地址:重慶市九龍坡區黃桷坪官家林190號
Website: chongqingdac.org
Email: info@chongqingdac.org
Wechat: CNCQDAC
Facebook: Chongqing Dimensions Art Centre & Chongqing Artists In Residency
Address: Huangjueping GuanJiaLin 190, Jiulongpo, Chongqing,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