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 前情回顾
点此导航前往观展地点:妙高空间

开 幕 仪 式
谈及大足石刻,许多人会联想到光彩熠熠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的六道轮回图。但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大足石刻除了世人熟知的“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外,还包含一百余处散落在乡间各处大大小小的石刻。
石窟屹立上千年,少不了一群人在背后默默守护,这便是石窟守护人。5月8日中午,“芥子山——戴小兵摄影展”在大足宝顶山北宋街妙高空间开幕,用200多幅照片,讲诉川渝石刻的石窟守护人们的故事。
展览主要围绕“芥子山”和“须弥园”两大主线展开,其中“须弥园”主要聚焦一座座窟龛和一尊尊造像,向观众展现了大足石刻作为“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的气势恢宏和壮丽辉煌。“芥子山”则将镜头对准了石刻义务文保员——以芥子生命守护着须弥石窟的“凡人”。芥子虽微,却可尽现无尽须弥。透过展览的这些影像,观众可以看到这些如一颗颗自然无闻芥子般的“石窟守护者”,默守石窟如自家,日复一日的坚守、清扫和保护,守护着散落山野中的文明遗产。
开幕现场
展览还未开幕,现场已人流如织。来自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大足区小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足区季家镇、仟雨集(Mil Gotas)书店、重庆市青年书协等相关负责人、高校教师等相聚一堂,并围绕本次展览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开幕现场
妙高空间主理人、展览统筹杜映萱:
“2022年,摄影艺术家戴小兵受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邀请,作为志愿者参与大足石刻保护与传播公益行动。一年以来,戴小兵走访重庆大足、四川安岳等地,拍摄并记录了大量中小石窟和石窟守护人。这些石窟守护人虽然平凡,但是却像一个又一个的芥子,数量之大能够堆积如山。因此,我们把这组作品命名为‘芥子山’。他们靠自身的力量和质朴的信仰,把散落在民间的文物石刻保护起来,保护着我们的文化遗产。”
展览现场
“曾担任‘德国国家文学’丛书主编的Joseph Kürschner(约瑟夫·屈尔施纳)在1901年编辑《China/大清帝国》时,其中一卷提到了重庆,它以照片的形式呈现了重庆两江交汇处人山人海赛龙舟的场景。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一本这么重要的书,里面选用的图片一定有诸多考虑,而当时此书的作者为什么会选用这样一张图片来代表重庆,我想还是因为其明显的标志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我们今天看到戴小兵的作品,也有着这样的视角,他以大足石刻的文化遗产为背景,以鲜活的守护人为主体,共同刻画了山野之间巴蜀石刻的独特魅力。
因为工作的关系,平时和重庆的摄影艺术家接触比较多,这些艺术家们总能给人带来意外之喜,例如看到戴小兵的作品,我感到震撼,在这里面读到非常浓郁的家乡情结。他的作品,把人的瞬间抓得很好,也把大环境下的个人命运呈现得淋漓精致。
中国人有个传统说法:事不过180年。大意是没有良好的维护,文物也好,建筑也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甚至消亡。那当我们在说文物的时候,一定要说其背后的故事和价值,尤其人的故事。
石窟守护者的每一则故事都非常有意思。 正是因为有人物的存在,文物的故事也有了别样的生命力,这组作品也就有了情感的链接,这样才得以成为一种世界语言。”
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真飞
“戴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老师,我们相识于2020年十方艺术中心启动的社区生态花园共建项目,去年年底,和戴老师偶然聊到了我们计划开展的大足石刻项目,当时我们计划去深度探访乡野的石刻守护人,并做一个专题。戴老师当即表示在十年前,他就拍摄过大足石刻的佛像,并且他对记录人物非常有兴趣,愿意做志愿者与我们一同前往一线开展调研。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半年过去,戴老师和萱姐,将乡野石刻守护人以摄影艺术展览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了大众面前。一幅幅精美的大画幅作品,是瞬间却又永恒的记录,感叹戴老师不辞辛苦的一次次前往乡野开展拍摄,感恩石刻守护人为着我们的国宝一代代的守护相传,感激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为保护和传播我们的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而共同努力。
‘须弥与芥子 ’,讲述了石窟寺与石刻守护人的故事,透过这样的艺术方式,展示了大足何以千年的生命传承。未来,我们将继续支持本地的乡野石刻保护与传承项目,也将与伙伴们一起探索更多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可能,将戴老师的展览、撰写石刻守护人的图书、石刻文创品以及陆海之约项目中海外青年拍摄的石刻守护人纪录片等形成整合,把‘芥子山’的展览做到海外,将大足石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以创新的方式推向世界。”
重庆陆海国际传播传播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 陈灿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郑昊:
“作为高校的老师,我们有三个身份:教书、科研、服务社会。但是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和科研上面。了解到这个项目后,我很感兴趣。
我是社会学的老师,记得阅读文化人类学大师施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那本书时,我就在思考,传统人类学家的研究方式,是远离欧洲大陆,例如找一个岛国住一年以上,但是他们的意义何在?是研究了土著人之后进行干预吗?肯定不是。是猎奇吗?肯定也不是。后来随着我慢慢深入对文化人类学方面的深入,发现这一学科近几年有一个转向——把眼光从远拉近,从关注远方到关注本土,例如石窟守护人这个项目,即是把我们文化人类学者的眼光拉回到大足。
这个项目吸引我的,不仅仅是石刻本身,更重要的是有人的参与,尤其是这些人长达几十年的守护过程。
有两句话可以表达我的看法:大足石刻的主题是佛法、佛的智慧,佛法的世界观则是对于我们世俗生活的穿透力,这次的主题是‘芥子山’,‘芥子’是最微小的东西,而‘须弥’则是大到无穷,但在整个宇宙观中,则没有大和小之分,一个小小的牦牛角尖也可以进去做道场;第二层意思是当下每个人繁复的生活是生生不息的,人生绿树长青,正是对佛法所证终极概念的展开。每一个当下的生活,都是生动活现的‘道’的展开。
戴小兵老师的这一系列作品,让我感到这两点都汇聚在此。它唤起我们以往的阅读和思考,让我们身临其境,深入其中。我们讲故事也好,讲人文的也好,这是穿透力,我相信这样的作品会有更多的人喜欢。”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郑昊
“大足石刻是重庆的第一张名片,之前我们更关注石刻本身,没有关注到守护人和传播等。去年跟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接触后,了解了一些田野石刻,这一百多个点位分散在大足不同地方,大多数都没有受到关注。而大足宝顶山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突出的一个,在重庆人的感受中,大足石刻好像只有宝顶山。于是,戴小兵老师通过拍摄与传播石窟守护人这种方式,让人知道大足石刻还有其他的东西。”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总干事 吴元兵
“最开始进入这个项目,了解到这个项目叫《须弥与芥子》,最初看到这个名字是我就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听戴小兵老师讲这些石窟守护人的故事,后来又看到他们的照片时,我鸡皮疙瘩就起来了,非常受震撼。
我的硕士阶段是读社会人类学的,硕士时期就做了很多生命史和生命历程的研究,所以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就觉得它是一个很深刻的社会人类学的议题。
我们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怎么样通过这样厚重的生命历程来看世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我以往的经历中,看到一些文物时,它们就在那里,跟我是有一定距离的。我与它们之间也没有任何沟通和对话,是一种主客对立的感觉,没有生命感。直到通过守护人建立了情感的联系,才能够走进历史。以往的感觉是,只看到须弥而未见到芥子,我们怎么样通过一个生命历程去理解这样厚重的历史文化,理解社会和世界,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开幕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