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I 「芥子山——戴小兵攝影展」在大足石刻妙高空間開幕!

点击图片 前情回顾

点此导航前往观展地点:妙高空间

    开 幕 仪 式

谈及大足石刻,许多人会联想到光彩熠熠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的六道轮回图。但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大足石刻除了世人熟知的“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外,还包含一百余处散落在乡间各处大大小小的石刻。

石窟屹立上千年,少不了一群人在背后默默守护,这便是石窟守护人。5月8日中午,“芥子山——戴小兵摄影展”在大足宝顶山北宋街妙高空间开幕,用200多幅照片,讲诉川渝石刻的石窟守护人们的故事。

展览主要围绕“芥子山”和“须弥园”两大主线展开,其中“须弥园”主要聚焦一座座窟龛和一尊尊造像,向观众展现了大足石刻作为“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的气势恢宏和壮丽辉煌。“芥子山”则将镜头对准了石刻义务文保员——以芥子生命守护着须弥石窟的“凡人”。芥子虽微,却可尽现无尽须弥。透过展览的这些影像,观众可以看到这些如一颗颗自然无闻芥子般的“石窟守护者”,默守石窟如自家,日复一日的坚守、清扫和保护,守护着散落山野中的文明遗产。

开幕现场

展览还未开幕,现场已人流如织。来自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大足区小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足区季家镇、仟雨集(Mil Gotas)书店、重庆市青年书协等相关负责人、高校教师等相聚一堂,并围绕本次展览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开幕现场

妙高空间主理人、展览统筹杜映萱:

“2022年,摄影艺术家戴小兵受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邀请,作为志愿者参与大足石刻保护与传播公益行动。一年以来,戴小兵走访重庆大足、四川安岳等地,拍摄并记录了大量中小石窟和石窟守护人。这些石窟守护人虽然平凡,但是却像一个又一个的芥子,数量之大能够堆积如山。因此,我们把这组作品命名为‘芥子山’。他们靠自身的力量和质朴的信仰,把散落在民间的文物石刻保护起来,保护着我们的文化遗产。”

展览现场
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真飞:
    “曾担任‘德国国家文学’丛书主编的Joseph Kürschner(约瑟夫·屈尔施纳)在1901年编辑《China/大清帝国》时,其中一卷提到了重庆,它以照片的形式呈现了重庆两江交汇处人山人海赛龙舟的场景。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一本这么重要的书,里面选用的图片一定有诸多考虑,而当时此书的作者为什么会选用这样一张图片来代表重庆,我想还是因为其明显的标志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我们今天看到戴小兵的作品,也有着这样的视角,他以大足石刻的文化遗产为背景,以鲜活的守护人为主体,共同刻画了山野之间巴蜀石刻的独特魅力。
    因为工作的关系,平时和重庆的摄影艺术家接触比较多,这些艺术家们总能给人带来意外之喜,例如看到戴小兵的作品,我感到震撼,在这里面读到非常浓郁的家乡情结。他的作品,把人的瞬间抓得很好,也把大环境下的个人命运呈现得淋漓精致。 
    中国人有个传统说法:事不过180年。大意是没有良好的维护,文物也好,建筑也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甚至消亡。那当我们在说文物的时候,一定要说其背后的故事和价值,尤其人的故事。
    石窟守护者的每一则故事都非常有意思。 正是因为有人物的存在,文物的故事也有了别样的生命力,这组作品也就有了情感的链接,这样才得以成为一种世界语言。”
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真飞
 
重庆陆海国际传播传播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  陈灿:
    “戴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老师,我们相识于2020年十方艺术中心启动的社区生态花园共建项目,去年年底,和戴老师偶然聊到了我们计划开展的大足石刻项目,当时我们计划去深度探访乡野的石刻守护人,并做一个专题。戴老师当即表示在十年前,他就拍摄过大足石刻的佛像,并且他对记录人物非常有兴趣,愿意做志愿者与我们一同前往一线开展调研。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半年过去,戴老师和萱姐,将乡野石刻守护人以摄影艺术展览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了大众面前。一幅幅精美的大画幅作品,是瞬间却又永恒的记录,感叹戴老师不辞辛苦的一次次前往乡野开展拍摄,感恩石刻守护人为着我们的国宝一代代的守护相传,感激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为保护和传播我们的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而共同努力。
     ‘须弥与芥子 ’,讲述了石窟寺与石刻守护人的故事,透过这样的艺术方式,展示了大足何以千年的生命传承。未来,我们将继续支持本地的乡野石刻保护与传承项目,也将与伙伴们一起探索更多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可能,将戴老师的展览、撰写石刻守护人的图书、石刻文创品以及陆海之约项目中海外青年拍摄的石刻守护人纪录片等形成整合,把‘芥子山’的展览做到海外,将大足石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以创新的方式推向世界。”
重庆陆海国际传播传播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  陈灿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郑昊:
    “作为高校的老师,我们有三个身份:教书、科研、服务社会。但是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和科研上面。了解到这个项目后,我很感兴趣。
    我是社会学的老师,记得阅读文化人类学大师施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那本书时,我就在思考,传统人类学家的研究方式,是远离欧洲大陆,例如找一个岛国住一年以上,但是他们的意义何在?是研究了土著人之后进行干预吗?肯定不是。是猎奇吗?肯定也不是。后来随着我慢慢深入对文化人类学方面的深入,发现这一学科近几年有一个转向——把眼光从远拉近,从关注远方到关注本土,例如石窟守护人这个项目,即是把我们文化人类学者的眼光拉回到大足。
    这个项目吸引我的,不仅仅是石刻本身,更重要的是有人的参与,尤其是这些人长达几十年的守护过程。
    有两句话可以表达我的看法:大足石刻的主题是佛法、佛的智慧,佛法的世界观则是对于我们世俗生活的穿透力,这次的主题是‘芥子山’,‘芥子’是最微小的东西,而‘须弥’则是大到无穷,但在整个宇宙观中,则没有大和小之分,一个小小的牦牛角尖也可以进去做道场;第二层意思是当下每个人繁复的生活是生生不息的,人生绿树长青,正是对佛法所证终极概念的展开。每一个当下的生活,都是生动活现的‘道’的展开。 
    戴小兵老师的这一系列作品,让我感到这两点都汇聚在此。它唤起我们以往的阅读和思考,让我们身临其境,深入其中。我们讲故事也好,讲人文的也好,这是穿透力,我相信这样的作品会有更多的人喜欢。”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郑昊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总干事  吴元兵:
    “大足石刻是重庆的第一张名片,之前我们更关注石刻本身,没有关注到守护人和传播等。去年跟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接触后,了解了一些田野石刻,这一百多个点位分散在大足不同地方,大多数都没有受到关注。而大足宝顶山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突出的一个,在重庆人的感受中,大足石刻好像只有宝顶山。于是,戴小兵老师通过拍摄与传播石窟守护人这种方式,让人知道大足石刻还有其他的东西。”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总干事  吴元兵
 
南开大学人类学硕士  艾裕宸:
    “最开始进入这个项目,了解到这个项目叫《须弥与芥子》,最初看到这个名字是我就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听戴小兵老师讲这些石窟守护人的故事,后来又看到他们的照片时,我鸡皮疙瘩就起来了,非常受震撼。
    我的硕士阶段是读社会人类学的,硕士时期就做了很多生命史和生命历程的研究,所以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就觉得它是一个很深刻的社会人类学的议题。
    我们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怎么样通过这样厚重的生命历程来看世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我以往的经历中,看到一些文物时,它们就在那里,跟我是有一定距离的。我与它们之间也没有任何沟通和对话,是一种主客对立的感觉,没有生命感。直到通过守护人建立了情感的联系,才能够走进历史。以往的感觉是,只看到须弥而未见到芥子,我们怎么样通过一个生命历程去理解这样厚重的历史文化,理解社会和世界,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开幕式现场
    12点08分,“芥子山——戴小兵摄影展”正式拉开序幕。开幕式上,摄影家戴小兵说,10年前,自己就开始关注大足石刻,拍摄大足石刻了。如今,通过拍摄石窟守护人而与大足石刻拍摄更深的缘分。他说:“在此后的两年里,我将以一个大足人的身份跟大家打交道,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大足生活、创作。”

摄影家 戴小兵
    张真飞介绍,整个四川盆地能够拿得出手的文化遗产,第一是巴蜀古国的考古发现,第二是宋元时期的山城防御体系,第三是目前还未得到足够重视的川渝石窟寺古迹。此前,戴小兵从人文角度拍摄三线建设,如今同样以人文角度拍摄石窟寺,希望他能够以这种艺术形式,把川渝的另一文化瑰宝——石窟寺艺术介绍给全中国,带去全世界。
 

大足区季家镇党委书记 高才

最后,大足区季家镇党委书记高才对本次展览致以祝贺,他说:“佛经上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中的须弥山,也称妙高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众生皆芥子,而守护大足石刻的芥子又是最特别最耀眼的一群,戴老师走遍大足近八十处精美石窟,用独特视觉叙述须弥与芥子的故事,今天我们才得以眼饱盛宴。可以说他是大足石刻最美的推荐人和宣传大使。无独有偶,位于大足区西南的季家镇内有山,名‘妙高山’,山上存千年寺庙,曰‘妙高寺’,山中更有世界上最精美的‘三教合一’佛龛。这就是戴老师与妙高的缘起。而宝顶山上有块‘妙高在望’,石碑也证明宝顶山与妙高山之间有千年内在的缘起。今天宝顶之巅‘妙高空间’才能成名于此。”

     “冠以‘妙高空间’,是期望在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宝顶山上汇集重庆、乃至全国的大咖们来此驻留顿悟、坐而论道,借助妙高空间‘无边活力’和宝顶之巅‘无边佛力’对外宣传展示大足石刻。当然,今日展览主题‘芥子山’与‘妙高空间’,更是相得益彰,毕竟从三维空间来看,芥子山展览是在妙高空间这一方陋室之中。最后,衷心祝愿戴小兵老师这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衷心祝愿妙高空间活力无边。”高才说。
现场合影
展    览   作   品
 
芥子山:
白杨坪-黄新华和曾治华
文物点中如曾志华、黄新华这样由于家离文物点近就一直守护下去的情况也多,这里能被称为文物的石刻不多,厨房边堆放着当地村民自己筹资打造的石刻佛像。
千佛寨-杨仁玉
杨仁玉在千佛寨12年时间,每天她都在佛像前帮游客点灯祈福。
千佛岩-李道英
58年出生的李道英不属于正式在编的文保员,丈夫黄光华时常会去周边乡镇赶集,做些小生意。她便长期替代丈夫去千佛岩值守,家里的土地就在文物点旁边,守护石窟和干农活都和谐融入。
千佛岩-黄光华和钟高然
此处文保员的编制是两位,在这里相对而言自己的时间要多些,休息时黄光华会去周边的乡镇赶场兜售些小商品。钟高然懂些兽医术,这几年请他去给牲畜看病的人很少,他基本靠种点地和文保员收入生活。
普圣寺-龙运高和陈贵素
龙运高从1971年开始,从每月3元工资在这里干起,一干就是50余年。
守护工作属于义务文保工资低,夫妇二人有二女一子,但他们不愿意让子女们负担他们的生活费。很多年前,又重操起用稻草编扇子的手艺,靠手工艺产品的销售补贴生活,也可以打发时间。二人有一种质朴的信仰力量,那是支撑他们坚持守护下去的决心。
华严洞 -于明强和吴廷碧
1963年出生的于明强从2011年开始守护这里,从前这里不对外开放,此地显得更是孤单寂寞。现在对外开放了,每天能够见到几十个人影,妻子吴廷碧2021年也被正式聘用为文保员,这样两人在山上的生活也可以相互照应。
斗碗寨-周跃德
1947年出生,守护了石窟36年的周跃德每天都会从家里走到守护点,走的时间长了,这里就形成了一条小路。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打扫屋子周围的环境。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已成为了日常。
陈家岩-王学豹和康厚珍
守护这里的特殊性,是我走遍几乎全部文物点后的感觉。这里条件特殊,守护人也必须长年累月地住在洞窟里,这里潮湿,四面通风,他患上了风湿病。守护这里的17年里,都是王学豹的妻子康厚珍一起相互驻守。他最大的理想是,也能让妻子康厚珍被聘为文保员,家里也可多一份收入。
潮阳洞-刘思昌
1939年出生的刘思昌,在这里守护了近40年,从以前只有一年48元的文保补贴干到现在,他是一个比较倔的老头,再加上懂一些民间信仰知识,在当地有一定威望。
玉滩-邬世美
68年出生的邬世美驻守玉滩摩崖造像时间不长,老母亲雷诗碧一直守护此点多年。去年82岁的雷诗碧突发疾病,不能胜任守护工作,村里也实在派不出值守人员,这副担子自然落在邬世美身上。
石门山-杨旭全
今年满过70岁的他,自1987年从父亲杨伯昌手中接过石门山石窟的守护工作,一干就是37年。他说守护这里除了一份责任之外,还有对院中这片郁郁葱葱大树的感情,这些都是1975年后父亲亲自种下的。当年这里条件十分艰苦,特别是夏天,父亲更是冒着酷暑从很远的地方担水灌溉院中树木。说起他自己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身体硬朗,能干到80岁。
孔雀洞-周世夏
1950年出生的他,就出生在孔雀明王石窟的旁边。建国后,政府将当时的明王殿分配给周家居住,父亲周子车从1972年成为政府委派的义务文保员直至去世。周世夏最自豪的事情,是90年代全县只有20个文保员时,自己便是其中之一,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来往的人讲解孔雀明王,我想他对孔雀明王的守护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大佛湾-郭相颖

大家对郭老的称呼颇多:老馆长、郭县长、郭伯伯。他是我芥子山系列作品中职位最高的一位,也是无法让我用一段简短的图说就描述得清楚的一位石窟寺守护人。我认为最适合描述郭伯伯的一句话就是:他将毕生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了大足石刻!

须弥园:

观无量寿佛经变像
孔雀明王
毗卢佛、卢舍那佛、释迦佛
毗沙门天王
普贤菩萨
日月观音和普贤菩萨
三教合一
圣水寺
十圣观音窟
释迦涅槃圣迹图

释迦涅槃圣迹图弟子像
水月观音侧金刚
药师净土变相龛
玉印观音和文殊菩萨
志公像
展 览 基 本 信 息
芥子山——戴小兵摄影展
展览时间:2023年5月8日至10月30日
展览地点:大足宝顶北宋街2号妙高空间
开幕时间:2023年5月8日上午12:08
主办:大足区季家镇人民政府、重庆十方艺术中心
指导: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
承办:巨臣文化、映画鱼艺术影像中心、重庆市大足区季家镇商会
项目策划:高才、吕晓琴
策展人:曾途
艺术家:戴小兵
学术支持:张真飞、艾裕宸
组织统筹:杜映萱、李力子、朱飚
执行策展:段海龙、王冠英
视觉设计:胡靳一
展陈设计:王紫薇
策展助理:李汶洁
宣发:饶卉、许美延
感谢:严小华、彭灵、胡登耀、未小妹、李天喜、吴长举、黄春燕、金怡、谢云川、刘蕾
注:本文图片相关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郵箱 : info@chongqingdac.org
微信 : CNCQDAC
Facebook : 重慶市十方藝術中心
地址:重慶市九龍坡區黃桷坪官家林190號
Website: chongqingdac.org
Email: info@chongqingdac.org
Wechat: CNCQDAC
Facebook: Chongqing Dimensions Art Centre & Chongqing Artists In Residency
Address: Huangjueping GuanJiaLin 190, Jiulongpo, Chongqing,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