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網站|Historical Website:
「社區生態花園」共建後的跨領域討論與總結-丨黃桷坪平行現場丨2020生態藝術季
12月26日,“黄桷坪的春天-社区生态花园”项目开幕式,在邮电支路菜市场广场如约而至。这也意示着该项目作为2020重庆生态艺术季-黄桷坪平行现场-生态’新’社群”与“人人生态•人人公共”两大板块共同建立的特别项目,在此日圆满完成。在现场2020重庆生态艺术季发起人王林先生,板块策划人曾途、曾令香、高健、倪澜先生,先后进行了讲话,从学术及社会等面介绍了生态艺术季以及该特别行动的意义。随后邀请了社区居民、艺术家、志愿者、支持单位代表等进行了感言分享。最后,黄桷坪街道办主任陈飞先生宣布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开幕。
嘉宾讲话环节后,在地社区居民以及在地香香幼儿园15个小朋友自发的为开幕式带来生动的节目歌舞表演,把开幕式的气氛渲染得喜气洋洋,居民们为自己参与到生态花园的营建感到自豪和幸福。
随后,该项目总结会在邮电支路社区会议室顺利召开。在会上,项目组邀请居民代表、志愿者代表、艺术家代表、项目策划代表以及来自相关跨领域专业学术代表进行了总结性的分享讨论。在实现在地及各地社会各方社会人士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期待下,现场嘉宾结合自身的语境分享了真实的感受和看法,现场话题多维,观点多元,不失为一次具有意义性的跨领域、跨专业的交流。
随后,该项目总结会在邮电支路社区会议室顺利召开。在会上,项目组邀请居民代表、志愿者代表、艺术家代表、项目策划代表以及来自相关跨领域专业学术代表进行了总结性的分享讨论。在实现在地及各地社会各方社会人士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期待下,现场嘉宾结合自身的语境分享了真实的感受和看法,现场话题多维,观点多元,不失为一次具有意义性的跨领域、跨专业的交流。
总结会现场
项目策划人曾途先生,认为整个项目的工作人员包括所有参与的社区生态花园建设的所有人都是临时组建的一个共同体,每一个人都像花园里的花花草草一样,这个团队里是一个没有主次的团队。不能说谁给予了谁什么,能确定的是大家一起共建了一个花园。
项目组织策划统筹/杜映萱女士
在一段生态花园营建项目纪录片分享后,项目组织策划统筹——杜映萱女士介绍了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项目的筹建始末:
“生态花园项目源于2020生态艺术季,因为缘分遇到了高健老师,才有’生态花园’这个特殊的定义。基于两位曾老师(曾途老师和曾令香老师)的策划,才有了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这个项目。最初的经费也是从川美实验艺术学院和造型艺术学院两个学院研究生的培养经费中拨出来做的基础。才有了后面联动自然之友• 盖娅景观设计工作室,高建老师全程无偿地投入这个项目,对项目进行工作和专业的指导。具体执行团队则是在地的两个艺术机构,曾途老师作为负责人的十方艺术中心,曾令香老师作为负责人的归真艺术中心。两位老师的跨工班和乡民班组成了平行创作组加入其中。四川外国语大学郑昊老师带领的团队带给项目组很多社会学方面的专业支持。”
现场杜映萱女士次第介绍了其他参与的机构和单位,以及独特的工作机制和组织结构。首先设立了一个学术团队,四川美术学院的靳立鹏老师代表了生态艺术的方向;深圳大学的刘筱老师是做城市管理研究的作为这一块的学术指导;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专业的郑昊老师则提供社会学的专业知识;四川美术学院的刘洋老师作为艺术方面的指导,四个策划人:曾途、高健、曾令香、倪澜老师作为整个项目的规划,方向性和工作方式的指导。杜映萱做为策划统筹,负责联结学术支持和社会各界对在地行动的支持。核心的策划执行团队也主要来自十方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两个川美特工班(跨工班和乡民班)的创作团队,后面同时又陆续加入的志愿者们。联合协同成员也包含节点性的参与这个团队的志愿者,大家没有主次,不分彼此。
除了项目组织结构以外,杜映萱女士给大家介绍了项目开展的时间树。时间树分为三条主线,集结了整个项目的所有重要时间节点和事件,并且指出整个营建过程中,各种身份的人都来参与这个项目,大家奔着一个美好的愿望走到一起,是项目最值得思考的地方。
随后,高健老师作为总结会主持人进行了会中前半段的主持介绍,谈起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萱姐(杜映萱)和桦桦(邵丽桦),是缘分促成他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曾经在做自然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思考,那就是如何和公众去做设计?如何去改变公众的生活?北大有三句话来诠释景观设计学:脚下有土地,眼里有社会,心中有人。怎样在这三个维度上去做设计?在社区里做设计则能更好地去契合这三个维度。在地的生态环境,当下的社会问题,如何把在地现场和使用者结合到一起?如何让居民之间产生互信、亲密、有归属感的关系。提议要把这个项目当成一种阵地,通过一次次的营建活动,居民参与互动直到他们自发地对花园进行维护和管理,营建出一种积极的社区氛围。用一句话概括,叫做“一个人能做的事情要让十个人去做,十个人能做的事情要让一百个人去做”这样能产生真正的社区联结。”
项目策划人/倪澜先生
项目策划人倪澜先生从生态与城市与社区的关系出发,讲到黄桷坪的老社区现在正在完成一个产业升级的转变。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是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开展的一个工程。这个过程期间,去关注居住在这些老旧小区的社群的生存状态、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才是城市规划研究者、设计师、艺术家等需要去关注的重点。有理由相信项目再持续地社区动员和维护下,在明年的春天,或者是夏天,一定会呈现预期的鲜花盛开的意境。这是其中的一个意义,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在营建花园的过程中,打造一种社区居民共建公制共享的机制,一个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怎样建立这样一种机制并且把他不断地发扬光大是更重要的事情。”
项目执行策划人邵丽桦女士用了几个词语来形容她参与项目的感受:“前期的关键词:兴奋和彷徨。偶遇高健老师,才有了花园营建的开始,这是“兴奋”;兴奋的同时马上意识到自己在这一块的知识储备完全不够,需要急切的恶补,于是有了“彷徨”。在和萱姐一起去找赞助,找地,找人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动。“焦虑”要怎么走进社区,走进社区居民,和他们一起参与式设计,达成共识。特别感谢川外的郑昊老师带领的小伙伴们给予项目很多社会学知识的支持;感谢社区居民们的肯定和积极参与;感谢一起战斗的小伙伴们,感恩有大家的参与。”
社区居民代表,香香幼儿园园长向湘老师首先代表社区居民,代表幼儿园的孩子们对所有项目的参与者表示感谢。向老师从幼儿园园长、孩子和家长的角度表达了对这个生态花园的喜爱和向往。感谢把这样生态,艺术的种子带给了孩子们,必定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动力。
社区居民代表昌帮英女士表达了感谢:“大家给当地居民建了这么一个花园,每天路过的时候,心里都是美美的。虽然现在是冬天,感受到的都是春天的气息。”
社区居民代表高伟先生谈起自己家门前的花园,很是感慨。眼见着来了这么多艺术家,设计师,志愿者们,不辞辛苦工作到深夜,换来今天美丽的花园。
九龙坡区黄埆义工协会常务副主席,众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办人贺鸣凤女士,表达了对高健老师,对高校的老师们、艺术家们、所有工作人员志愿者们的感恩。感谢大家的付出,这段时间大家的辛苦都印在眼底,未来希望把黄桷坪的困境儿童的成长融入社区生态花园,让困境儿童成为花园的主人,让花园的阳光照耀到他们的成长和未来。
随后,高健老师谈起生态花园的疗愈作用。如何让这种自然属性的花园成为有疗愈人心的花园。比如在学校里,在医院里,甚至是少管所去做生态花园,让大家的心放松下来,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信任,这也是生态花园项目的一大亮点。
阿拉善SEE重庆项目中心项目顾问/陈灿女士
阿拉善SEE重庆项目中心项目顾问陈灿女士,从一个做自然保护的基金会负责人的角度去谈生态花园项目的启发:“没想到这么好理念的一个花园能这么快地落地。感叹社区工作的不容易,女性在社区里的重要地位,’参与式设计’的魅力。作为一个参与者,受到整个群体氛围的感染和鼓舞,非常地有成就感;这个群体活动的包容给予参与的孩子很大的力量,应该就是高老师谈的疗愈作用。最大的感受是一群人创造了一个奇迹,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奇迹。”
四川美术学院学生代表/袁野同学
四川美术学院学生代表袁野说到这里是与学校隔着一条街的项目地。参与之前没有来过,更谈不上关注。融入这个团队以后才知道,这里的生活那么的鲜活。认识了爱唱歌的小英英嬢嬢,知道了爱划拳的酒馆大叔,还有热心肠的高大哥。学生团队都来自五湖四海,就像蒲公英一样,随着风飘到了邮电支路,在社区花园里开始生根发芽。和这个地方发生了联结,和这个社群发生了关系,也让大家对社会的了解更加的深刻。
项目学术顾问/郑昊先生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人口社会学博士、项目学术顾问郑昊先生提到:“从开始加入这个项目的目的只是想做行动研究,参与的学生从最初的傅瑞、王硕元到后来主动要参加的余川幸子。渐次参与后目的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社会活动方式和这次的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的项目方式完全不一样。之前在地的研究被层层包裹,可能你做了市调,做了问卷访谈,但是还是不了解这个社群,不了解这个社区。但是参与生态花园项目的三个同学们肯定很清楚,很充实。因为每一个经验,都是自己亲身经历得来,亲自去找的调研目标,亲自做的调查访问,这个田野调查非常地真实。”
自然介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竹女士
自然介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竹女士通过回顾自己参与这个项目的始末过程:“从开始的怀疑项目是否能够完成到现在对花园营建效果的惊讶,社区环境的改变和社群氛围的改变,给了自己很大的触动。共建公治的力量,自然的力量,足以唤醒整个社区的活力。”
黄桷坪街道办事处主任/陈飞先生
黄桷坪街道办事处主任陈飞先生从项目主办方的性质出发,感叹在没有政府主导,承担着经费压力,完全靠社会资源的整合来完成,非常地不容易!肯定生态花园这种微改造的力量,对社区,照顾了居民的日常需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希望以后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上能做深度的合作,希望社区的居民要承担起治理花园的责任,最终达到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的高度。
在总结会开展中期,策划人曾途先生进行主持了平行艺术创作组部分的工作总结,其中说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身边有人,但是不认识;眼前有社会学,但是没有社会;眼前有美术,但是心里没有美。艺术和生态看起来仿佛没有用,缺了好像也没感觉,但是如果你再拥有了,你可能就会觉得有用。如果我们理性地去推断一个理念,他只有成败,只有好和坏,但是生态理念生长出来的一些行为状态无法用语言或者专业来评判。比如当我们看到’小树’这样一个小孩在那里搬泥土时,这其实不符合任何专业调查样本的需求,但是你就会觉得有’愧’,这样的感受会比任何教授传递的社会责任感来得直接。”
项目策划执行/何京先生
项目策划执行何京先生介绍了平行创作情况:“很荣幸,我在这里代表平行艺术创作组“志愿者”们,对这次行动进行一个整体的介绍。这次项目意义非凡,从前面老师们讲到在生态、社群、人的层面,听了之后都有感悟。在我们的专业层面来看,这即是艺术回归社会的一次基本式思行。坦白来讲,就像先前预设到的那样,在进入现场过程中感受更深,就是我们在之前所学习的原当代艺术和专业逻辑,在现场的失语感。我们体会到,中国在地最传统、最根源的东西是人与人的亲缘。前面三位策展人提出的’社群的新生态、以人为本、人人共建的公共与生态、人与人关系网络’也直指这一点。所以,我们在过程中尝试放空设想、放平心态,首要从自身作为个体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交互出发,深入了解在地现场的真实生态,融入在地社群当中成为其中一员。从所感、所识、所获出发,试图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做点什么,并借用艺术形态的魅力。
深度融入现场需要时间,所以这次在时间计划上也着重了这个要素。在该项目内外,今年的艺术季时间设定与以往不同,我们从9月份开始进入了解整体黄桷坪环境,到11月份着重进入现场,历经3个多月的时间。望这次能够充分践行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
川美乡村振兴与民艺活化工作室平行创作组代表高洵美同学从创作的角度讲述了对“共建”“共生”的理解。“你在花园里钉的每一颗钉子,画的每一笔划,都是在’共建’;创作过程中不期而遇的幼儿园的孩子、家长、附近的居民们,他们对创作作品的认同和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的收获和成长;有了共建、共生,共同的情感在慢慢生发,于是大家就成为了一个情感的共同体,一起感受花园的喜乐和成长。”
川美跨媒体艺术特色工作室平行创作组代表/罗方帷同学
川美跨媒体艺术特色工作室平行创作组代表罗方帷同学提到艺术新社群和社群新生态的概念。“大家在现场感受到的力量和在学院里接受到的是不一样的。学院里白盒子式的作品在这里被打开,去掉“包裹”后的一种全新的体验。
“这次创作的媒介比较多元,有艺术家主观的浪漫情怀和在地族群的情感相结合,有互动的参与式设计,在这些创作中,“人”成了一个媒介,也是本次创作的艺术中心,所有的创作都围绕着“人”的情感而来。生态问题不止是自然的问题,更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是艺术家团队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重庆负责人/陈琳女士
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重庆负责人陈琳女士谈到了参与项目的角色和定位的转变:“一开始的’观察者’,被现场创作的各类人群吸引,被生机勃勃的氛围感染,才有了“参与者”的身份,有了社区人物志、社区地图的产生。就是做一个小小的社区地图,一张小卡片,只要你是真诚地去和居民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感受,这种互动中一定会有触动,会有改变。”
四川外国语学院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学生代表/余川幸子同学
四川外国语学院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学生代表余川幸子同学从一个大一新生的角度去诠释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摩擦,有了很多的第一次尝试:“时间的管理”, “帮助他人去帮助他们自己”“工作坊”“参与式设计”等等。
“人美好,家庭就美好,家庭美好了,整个社会都美好了!”
项目策划人/曾令香先生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归真艺术中心创始人、项目策划人曾令香先生,首先感念了大家在分享会上的畅所欲言。“在生态花园项目中有一个很深的体会:生态已经超越了自然学科所属的惯性,内涵扩展到了人,到了社群,扩展到了人与自然世界的不同关系。大家分享时有几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行动”“参与”,指向今天的生态更友好,更和谐,更可持续的多重关系的一种未来的一个语境。第二点是感谢现场,两年来的生态艺术季行动都是基于人类学、社会学、以及艺术和文化的范围里谈生态。我们能有这样的效果,因为这个现场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的身份认同已经开始失位了。大家的积极参与因为在这样的一个活动中得到了某种认同。就是现场的凌乱让我们的行动得以凸显。凌乱当中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投向了这些人的身份认同感,以及他们价值自信的重现。第三点,艺术还是有用的。艺术有时候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像一个搅局者,艺术把我们带到了凌乱的现场,我们所有人才会思考艺术为什么会凌乱以及凌乱背后可能的风景。高健老师的盖娅团队就是艺术化设计的花园,和普通的种花种草是有区别的。为什么这次的活动是艺术家来发起策划呢?因为艺术家就是异想天开,艺术家就是喜欢想平时大家觉得没有用的东西,于是才有机会有生态花园的出现。艺术成为一种更有效的、有温度的、有情感的、有渲染度的一种力量。艺术是联系人与人关系的一种媒介,艺术可以制造一个有思想的剧场,让社群的价值认同感,社群的身份认同得以显现,被彰显。艺术可以让人的安全感得到满足。现场的丰富肌理也让平行创作组的孩子们丰富的创作得以实现。也要反思现场的表现方式,反思热闹的现场下的不足。艺术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可以给空间以品质感,艺术的提炼,现场主题价值的拓展。艺术与社群在地性的方方面面的结合还做得不够,艺术应该刺激和引领大家的想像力。对艺术参与现场,艺术生效的思考还不够。“
“艺术参与社会只有开始,永远没有结束。”
最后,主持人曾途先生谈起:“艺术进入社会的落地生根,有着文化、生态的上下文关系。从这几年的艺术介入社会的角度来说还是有比较多的问题。郑老师刚才提到过学科整体现代化,学科的自我本体认知和时代脱节的问题。艺术与社会的认知出现了误差,这是我们需要审视的问题。在这种语境下,特别喜欢社区’嬢嬢’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阿姨自然,本真、与大地母亲的特质有相似的精神。
“大地母亲’盖娅’默默不语,但孕育万物,’嬢嬢’们鲜活有生命力。未来需要把大地母亲的精神向上提升,上面有盖娅的精神,下面有’嬢嬢’的支持,中间有学科的生长和研究。最后感谢嬢嬢们,感谢大地母亲给我们的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