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首個社區「生態花園」作品展開幕式-黃桷坪等你來打卡!

​听说黄桷坪邮电支路社区里面,
艺术家和居民志愿者们搞出来一个嬢嬢特别喜欢去拍照打卡的花园,
嘿特别哟,是个“生态花园”!
听说还是重庆首个也~
楞个次皮嗦,走!
26号要开幕的嘛,一路去耍一哈,不耍白不耍 !
反正不要钱~
 
 
项目主题
黄桷坪的春天——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营造项目

开幕时间

2020.12.26日(周六)下午14:00-17:30

开幕地点

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邮电支路吉兴农贸市场

开幕流程

14:00-14:30 开幕式

14:30-15:30 参观生态花园及艺术作品展

15:30-17:30 项目总结会

生态“新”社群 X 人人生态·人人公共

生态“新”社群着眼于重庆九龙半岛的在地现场,展开实践。九龙半岛为重庆老工业半岛,曾为重庆城市发展提供过能源、运输等重要结构性支持,但同时九龙工业区与邻近的重钢工业区也曾是重庆市内的重大环境污染源,黄桷坪曾是黑烟黑雨的重灾区。伴随重庆的城市扩张,时过境迁,过去数年以电厂、铁路、码头为代表的工业生态整体外迁后,市内开始常见蓝天白云,但另一种生态问题开始显现,九龙半岛现有物理空间大都是工业时代的遗产,在地社群依然是前工业遗族。2019年九龙半岛被正式定义为长江人文美术半岛国际版(重庆美术公园),开启了新的生命征程。如何面对产业更新下的社群更新,如何使社区环境获得新的生命力,能够在视觉、机制上有所创新。使社区环境生态化、艺术化、居民共建,促进地区发展机制化、日常化,造就黄桷坪“新春之下的生命力”是本次生态艺术季黄桷坪板块的实践目的。

我们期望这是一个公民永续教育计划!“黄桷坪的春天—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营造项目”旨在通过社区居民、设计师、艺术家、院校师生、志愿者、社会人士等多方参与本次活动,探讨如何通过艺术创新与生态理念介入让社区居民之间重新建立起互信、亲密、有归属感的关系;从社区营造绿色环境的行动入手,以社区花园为载体,运用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让社区内部生长出独有的艺术、人文、自然生态,构建出融合共生的新社区精神。

艺术家戴小兵以摄影创作描绘邮电支路社区生态

人人生态 · 人人公共”着眼于从人的视角来探讨生态命题。“人人生态”指向人与人的生态,指向社群;“人人公共”指向人与人的共在关系。也意指人人对生态的共同关切,人人对公共问题的参与。把生态艺术的着力点置放在社群的纬度,着力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视角,尤其是个体种群与文化学的关联中去反思并修复现代性带来的文明、阶层与种群的时空差位与断链。生态文明的中国答案应该不止于伦理学,一如赵汀阳先生所指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等结构的“配天”,即在天-地-人的模型结构中重思万物是人的尺度和准则,在“生生”的视角中体察;一如孔子所言之“仁”,是一种无外的共在。

 

生态花园营造前后部分景观
生态花园营建前,项目组邀请了社会各领域的朋友前来观察走访,大多数人表示:“这个地方楞个破旧,你们咋选这里哦,不好搞,搞不出来。”但有的朋友则表示:“这个地方改造难度很大,所以很期待改造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本地居民态度多元:“给我们修花园啊?!欢迎得很!”“这个花种在路边边,过几天就着扯起走了,管的到万天!”“你们工作还认真也,天天都在这儿呆起,精神可嘉~”

经过整整2个月,一直关注项目的居民志愿者和朋友们,包括项目组,心里都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偶遇以前住这里的居民专程回来看花园,边走边自言自语:“太漂亮了~变化大也!”

以下是营建前后对比照,左边为“修建前”旧照,右边为“现在”修建后的样子,至于这次运用参与式设计方法初步营建的社区生态花园,未来的样子,期待大家一起继续塑造。

可食花园
花园通道、屋顶花园
香草花园、攀爬花园
香香幼儿园台阶
部分艺术创作作品

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十方艺术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联合策划作品

《吉兴菜市场社区人物志地图》

菜市场是一个城市的缩影,在菜市场我们能体会不同城市的不同风貌。为了更充分的展现社区以及吉兴便民菜市场的人文生态,“社区人物志——吉兴便民菜市场人物图谱”应运而生,图谱中共收录10名吉兴便民菜市场人物。他们有的是在吉兴便民菜市场买菜的居民,有的是菜市场内部的商户;他们有的热心奉献,有的风趣优雅,有的放荡不羁爱自由……本次联合创作尝试运用社会工作视角与艺术表达结合,将这些菜市场有趣的人和店及本次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绘制在一起,成为一张鲜活的生活地图。

一 项目选址

经项目策划人带领执委会成员在地考察,最终选址在九龙坡区黄桷坪邮电支路社区老居民区围绕吉兴便民菜市场的一条环形社区通道。

空间现状及解决方向

1.靠香香幼儿园一端的地势有三层台阶,两道门框可作为生态花园的主入口,拾阶而上有仪式感,阶梯旁边的钢管通过色彩处理可作为流线引导贯穿始终。

2.路边本身已经存在一些居民的雨水收集行为。可以在设计师的规划下改造为科学、美观的雨水收集系统。

3.空地上居民已用泡沫箱种植的蔬菜,改造后可以用朴门农艺的方式种植蔬果、植物。

4.走廊目前比较脏、乱、差。在小平台的转角处堆放了一些废旧物资。这些空间可以整理后作为居民休憩的交流的地方。

5.现场地形特征丰富,肌理独特,有大小错落的平台,有狭长的过道,有不同的台阶走廊,让艺术家及景观设计师在此空间可以充分因地制宜美化营造。

6.营造原则:把问题视为正面资源去看待,对无用的灰色空间进行再造,打破专业界限,给破败空间赋予新的生命力,营造出重庆市首例艺术化社区生态花园。

二 设计前项目调研

观察日记 / 调查问卷

项目组邀请了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参与。项目首要任务是到社区实地走访观察、了解、分析居民需求,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和居民慢慢成为熟人朋友,见面打招呼,约着一起吃饭喝酒。这个项目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是希望探索用艺术和生态设计去解决社区、居民关心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联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关注、参与项目

三 参与式设计

三组居民和志愿者、艺术家一起做的生态花园方案

深入社区,给居民介绍项目规划,聊天,做问卷调查

项目组成员多次到现场和居民一起讨论、分析、设计方案

金银花组方案
折耳根组方案
惊叫唤组方案

盖娅设计师根据居民参与设计的生态花园方案整理成可实施设计方案

盖娅设计工作室“生态花园”案例

四 志愿者参与营建生态花园

通过社会招募、本社区内部动员,志愿者、居民、项目组工作人员近60人,经过两天集中劳动及1个月的持续营建,在策划人高健老师生态设计理念指导下,逐步完善了生态花园的修建、种植工作。

五 艺术家团队创作花絮

在策划人川美曾途、曾令香教授指导下,近50名青年艺术家经过深入社区调研走访,了解居民对项目地内公共空间、生活经营场所的问题述求。期间川外社会学专业郑昊教授指导社会学同学协助艺术家做居民调研问卷,收集到居民对“生态花园”及艺术作品创作各方面意见建议。这些来自生活现场的居民声音是艺术家创意的源泉,通过艺术作品对居民需求的回应和解答,探索一种艺术与基层社会融合共生、无缝衔接的工作方法及多元生动的艺术表达样式。不同于以往艺术家在工作室内创作完成后,再进入美术馆展出的艺术作品,这是居民和艺术家共同的创作,作品成为菜市场、居民家门口、经营店面的一部分。这种参与式艺术拥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生命周期,是艺术家们觉得很有趣的一点。

一 生态艺术季背景介绍

生态的艺术·艺术的生态—2020年重庆生态艺术季组合展项目由中国著名批评家王林先生担任发起人暨艺术季总策展人,主办单位为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美术家协会。

项目宗旨:“旨在修复与保护生态环境,以相关政经、文化、权利、伦理等问题意识,介入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行动,使生态话题成为公共议题,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推动环境公平共享,重建社群新型生活方式。本艺术季活动意在整合学院项目资源和民间艺术机构力量,形成合力。从作品创作到在地参与、从社群行动到现场呈现、从平行展到主题展,集成艺术创作、学科建设、学术研讨及相关在场在地活动成果,回馈师生与公众,以利形成生态艺术社会化与公共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黄桷坪的春天—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营造项目”为2020年重庆生态艺术季组合展黄桷坪平行现场的子板块。

二 2020年重庆生态艺术季组合展总结构

2020年重庆生态艺术季组合展行动板块主要分为大学城、黄桷坪两大平行在地实践现场,并在渝北区相应举办《再生》主题艺术展,在大学城特别计划宣传活动,最后以总论坛作为整体生态艺术季囊括各行动现场的学术讨论与成果总结。2020年重庆生态艺术季组合展行动板块主要分为大学城、黄桷坪两大平行在地实践现场,并在渝北区举办《再生》主题展和《社群·再生》金山意库联动展,最后以总论坛进行收尾总结,就所有行动现场的实践成果进行总结。

三 展览前言

生态“新”社群

——曾途

生态问题似乎突然成为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跨文明的国际化显学,可容下当前复杂国际政经危局的各种学术、政治不正确和不对付,虽说生态议题的热闹下藏着各种机缘蹊跷,但退一步思考,实因生态议题关涉人类与世界的根本底线问题乃一切人类问题之不二基础,其他问题皆能行文化、历史、政治的言语之辩,军事、经济、科技的强弱之争而似有所决,但底线问题据实在此,退无所退,辩无可辩。值此人类困局,根本问题现前,无论如何都当好事。

以世界为一世界,全无他,这是究竟归一的生态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极度重视天地与人本身的整一关系,强调人之道在于法天地,理自然。是说以天地为第一因的大本体,人与之和,以为人本。人自知源于天地,归于天地,以天地为大者,与天地的关系根本上是一种尊重、感悟随之以理解、学习。

以人为一世界,自然为一世界,两相对,此为二元对立人本主义的生态思维。

人以先验概念将自己从整一中隔离出来,自外于天地,以天地为他者,这来自西方思域的观念流现,以(神)人出发去控制使用自然,是近现代自然秩序被人文政治任意形塑的历史事实,而晚近以人出发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反向修正,根本逻辑没变。

如上两条思行道路曾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两种世界观选择,但现代化革命的底色是文明的自救,必亡于务虚无用之用,或活于务实有用之功,绝无选择道路的自由。中国的现代化历千年未有之变局,救亡图存于山河破碎,现代半成传统半坏。但千年文明存续是百年之国的历史责任,家国已然安顿,当回顾代价惨烈,然现代化必继续,过去未逝,未来未来,文明嫁接依然阵痛斐然,文化的融合与修复、人事的共生与生长,不只关涉国内,亦及至国际,今日全球时代,一念即是世界,一行即动天下。

现在,我们可以选择。

从生灭的底层逻辑来看,人类只可能通过破坏自然和谐去毁灭自己的生存空间,殃及生态体系中的其他物种,进而自我毁灭,却无法毁灭自然本身。人类行为是地球生态中最大变量,生态问题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本身的问题。由是生态问题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人类文明内部生态,人类与自然的外部生态。前者主动,后者被动,但后者决定前者的根本命运。

文明以人为内核,虽然不同文明对人的概念有着不同定义,其概念边界或大或小,但总归远小于自然与世界的概念。个人难独存于世界,单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从属于自然关系,与文明无关。人是以聚合为社群生存而成为人类,社群可视为人类的基本种群单位,他们以某种价值共识聚合生长,进而逐渐繁殖为更大的种群单位——社会,社会的时空规模渐次扩张,也要求其核心价值共识需要时空上的共时,而时空共时性更好的人类种群将在社会种群的竞争中,更加具备文化共同体的生存优势,这些能保持与时俱进、永续更新、历久弥新的文化聚落,最能够繁衍生长,而最终成就为人类历史中的文明现实。而诸文明亦必依托于宇宙秩序所定义的天地自然之秩序,各有其文明的世界观,诸文明间的互动即为群落生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是人类群落与非人类群落的动态关系的集合。

中国当下的生态问题亦包含人的社会文化种群与人与自然的群落内外两层关系。现代化的本质是以人类为中心物化自然世界,以效率与生产为核心原则,进而引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系统人类文明演化现象。它第一次将人类整体群落带到和自然群落的生态对抗的根本维度。“中国”之名所含括的是时空广大的群落生态,是五千年不断续的农耕文明,承载这一文明的一直是世界上数量级最大的人类社群。现代化的当代中国承继了这一文明事实,但需要强调的是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态应按时空分为两部分来讨论,空间维度上分为集中式高强度现代化的城市群落,另一部分是散布式低强度现代化的乡村群落;而在时间维度上百年的现代化工业文明生态与具有千年传统农业文明生态叠态共存。

生态的话题无论起于小我或世界,都很容易言语弥散到无远弗届,大至无形而不了了之,思行者必须在生态之大者中找寻问题的入口。以文化之名去思行生态,当以人类文明内部生态更新为实践场域,更新人对世界的共生认知,更新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共情、共生、共同。即便生态艺术或可能直接以自然为媒介为场域,但其诉求目标亦当作用于人类认知交互本身,而非直接作用于自然。以艺术之名思行生态,亦当如是。

如何全面认知中国的生态事实,以何为本去更新中国社群的生态自觉与自律,复归人与自然的共情、共生、共同。生态在文明群落层级的政治博弈,在社会种群层级的资本博弈都确实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生态,但生态系统真正的基础是个体与其他个体的生态关系,这是一切伟大文明故事的源头,也是天地世界的客观事实,人类由具体的个体构成,文明并非建构在人类这样抽象的概念上,而是由概念下具体的个体生态真正左右,中国文明之悠久固然可诗意感慨,但它的延续当是以天地民本为无华之基。中国欲在现代化文明的未来复归于天人和谐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当从生态的基础做起,在个体聚合之处——社群之中。

 

2020年生态艺术季以四川美术学院和各社会机构的联合倡议行动,其本体即为学术聚落的跨界共思共行,本艺术季是旨在以艺术为媒介,以生态为主题,以在地社群为场域,实验更新社群价值共识的知识创新行动。本次生态艺术季分为大学新城和九龙老区两个实践地,以长节庆为时空聚合,以新价值的共创为目标,以社群的共识共生为目的。

九龙半岛为重庆老工业半岛,为重庆城市发展提供过能源、运输等重要结构性支持,但同时九龙工业区与邻近的重钢工业区也曾是重庆市内的重大环境污染源,黄桷坪曾是黑烟黑雨的重灾区。伴随重庆的城市扩张,时过境迁,过去数年电厂、铁路、码头为代表的工业生态整体外迁后,市内开始常见蓝天白云,但另一种生态问题开始显现,半岛现有物理空间大都是工业时代的遗产,在地社群依然是前工业遗族。历史空间开始空寂破败,年轻族群伴随工业外迁,在地的社群空心化严重,代际断裂,活力羸弱。反观此轮国家意志的转型,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群落大生态,从中国制造到供给侧改革,从城市化到新型城镇化,从全球化到双循环,从新冷战阴云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意志与国际政局的宏大文明群落的势利消长无论如何险恶,也都必在共生前提下博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些政治经济的大事话,如今共时性地紧密关涉从个体到群落,从人类到自然的全局生态。后头看来,改写九龙半岛的命运也正是这时代精神。前工业历程给中国城市留下无数九龙半岛这样的老社群,告别过去规模发展的粗犷,在今天质量发展的生态原则下,如何激活更新前工业遗留的老社群,成为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梦想中关键的历史一环,它关涉我们如何在连接时间与意义,不仅使历史书写有逻辑关联,而更应是有血有肉的社群复兴。

背靠历史面对未来,更当去助产未来。故本次生态艺术季的九龙半岛平行展单元着意关注,如何以艺术创生态“新”价值,以此共生价值,助力更新在地历史社群,故定名为——生态“新”社群。虽然还是叫艺术季,但面对的是新的主题,新的实践场域、新的参与构成,新的策展理念,新的艺术生成生态。它们试图践行出个体与社群的交互价值生成次第,从“自愿而共情”到“自主而共生”,最后达至个体与社群共同生态目标“自由而共同”,也即是谁都向往的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自然正确。说实在这理想虽大,却一点不新,只能说是当下实现它的时空场景是全新的,也就是眼前的世界与我们,必须再次全新出发。所以“新”不应再是那种现代时间一往无前的先锋信仰,而当是与世界长存内外演新的生命智慧。

尝试不总会成功,发芽不总会成果,但尝试发芽发乎于每个个体的生命原力,不知道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发芽就好。

众人拾柴火焰高

——高健

有幸参与到重庆首个社区生态花园的整体策划和指导中,感到异常激动!这一切源于一个给重庆市林业局的讲座后的“偶然”,说是“偶然”也是“必然”;纵观本世代,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人居环境建设总感觉缺失了对人的关怀,呈现原子化、孤立感,灵魂的成长始终在追赶躯体成长的路上。城市内涝干旱、热岛效应、生物多样性缺失、空气土壤水体污染、食物安全等人居环境问题像阴霾一样影响着每一位公民的日常生活。
我一直在思索解决之道,也就有了给我前行动力的“泰山之问”:公民如何从环境问题的受害者转变成改善环境的行动者?如何从设计视角促发可持续行动的力量?在营造人居环境议题上如何“众人拾柴火焰高”? 如何让社区居民之间重新建立起互信、亲密且有归属感的关系?如何让社区的人际关系网重新“编织”起来,形成改善社区的创造性凝聚力?如何才能有效的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空间营造中去?如何发动社会力量来支持社区中的弱势群体?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会一开始就会清晰,需要行动逐步拨开迷雾,逐渐清晰。
本质上应回归到有共识的个体组成的生态社群这个层面上来共同参与探讨和解决问题,生态社群的组成成员应包括政府、市场、民间三方力量,缺一不可,这样才是可持续的行动和解决方案。集十方众缘和合之力践行公民永续教育,倡导“参与式”、“可持续”的时代之所需理念,从设计视角启蒙公众的环境意识,增强公众参与改善环境的行动能力,通过社区营造的平台,推动可持续环境设计、公众永续设计教育和公民生态行动实践,使设计生活化,景观教育公众化,培育绿色公民,从而达到“营造新的社会、营造新的社区、营造新的人”的目标。
本次在重庆黄桷坪邮电支路社区的生态花园共建行动,是一次对“泰山之问“及公民价值思考的最好诠释,十方力量汇集,展现了公民生态行动的力量;在社区、在现场、在生活的日常,践行着“滴水石穿”的价值信仰,志愿者洋溢着脸上的笑容如光,照亮了社区,温暖了心房。
桃花源般的生活人人向往,营造桃花源生活的密钥在自己手中,行动起来吧,美好生活的潘多拉盒子期待你的打开!

四 基本信息 

项目主题:黄桷坪的春天——邮电支路社区生态花园营造项目

项目周期:2020年11月1日—12月26日

项目地点: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邮电支路社区吉兴便民农贸市场

主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

承办单位:十方艺术中心、归真艺术中心、川美乡村振兴与民艺活化工作室、川美跨媒体特色工作室

支持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新专联、黄桷坪街道邮电支路社区、黄桷坪商会、黄桷义工协会、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木下木上文化传播工作室、重庆快彩印务有限公司、重庆都成万禾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重庆零零壹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重庆华运电子有限公司、重庆霭禧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重庆巨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映画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学术顾问:靳立鹏、刘筱、郑昊、刘洋

策划人:曾途、高健、曾令香、倪澜

策划统筹:杜映萱、王颖

联合协同:张化萌、高婧、范敬、李杰、左汝滨、刘飞、申权、陈琳、胡燕子、刘永红、冯婷、陈竹、朱艺、谢文韬、谢绍玉、陈灿、邓春露、刘坤华、向湘、钟桂华、曾宇刚、吴长举、周丽芳、赵国发、何松慰、高伟

策划执行:邵丽桦、何京、张罗娜、胡克、刘春利、张雪琴、经教幻、陈云松、王其玲、陈岩松、舒华、于泽华、白杨、贺明凤、傅瑞、王硕元、牛琦玮、余川幸子、罗方帷、曾佩佩、杜海娟、李政昱、王茂玲

参与成员:社区居民、艺术家、设计师、志愿者、社会人士

参与艺术家:陈海旭、范波儿、高才棱、高洵美、龚义皓、何周洲、蒋雯欣、罗方帷、卢华、刘志诚、陆秋羽、李宜臻、林子業、李畅、刘睿、李政煜、牛琦玮、孙湧淇、苏佩琪、唐苗苗、谭森忠、田珈玮、王皖玓、王茂玲、肖渔、邢莹、肖弈凡、孫天怡、杨朝予、袁野、袁西凤、于泽华、杨悉尼、袁嘉镁、赵子杰、郑熹昊、赵雨萌、周磊、周亿博、赵徐玉倩、赵致宇、戴小兵摄影工作室 – 戴小兵、丹诺影视工作室 – 陈长彬、知书学堂书法工作室 – 张龙

参与志愿者:阿发、卿丹、严伟韩、王贵华、曹宗玉、李秋华、文欣、帅承妞、王亚、王凯、张正明、杨莉、周一、周磊、白玛康卓、小树、龙泉汐、石香、黄维、田发远、田冒学、闻波、罗凤珍、张绍兰、邹长淑、林有容、昌帮英、彭太琴、肖玉兰、魏其华、罗季平、郑小丽、冉琴珍、王会、廖冰川、刘思琪、张龙、许峰恺

 

点击海报了解更多项目相关信息

郵箱 : info@chongqingdac.org
微信 : CNCQDAC
Facebook : 重慶市十方藝術中心
地址:重慶市九龍坡區黃桷坪官家林190號
Website: chongqingdac.org
Email: info@chongqingdac.org
Wechat: CNCQDAC
Facebook: Chongqing Dimensions Art Centre & Chongqing Artists In Residency
Address: Huangjueping GuanJiaLin 190, Jiulongpo, Chongqing, CN.